被造车新势力视为“香饽饽”的代工模式,或将迎来更严格的监管。日前,有媒体援引一名“参加了工信部内部会议”的消息人士称,代工政策将由过去的单一资质要求变为“双资质”要求,即不仅代工企业需要有生产资质,委托方也要有。
另据报道,该政策或将在近期正式对外公布。而新政一旦落地执行,便意味着代工造车的门槛将大幅提升,特别是对最近想入局的新品牌来说,再以代工模式进入造车领域会变得难上加难。
01 新势力是代工的最大推动者和受益者
在“生产资质”出现之前,车企想要推出新车必须先向相关机构提出申请,审批许可后才允许生产,所以那时的民营车企只能挂靠在国企旗下。直到2001年《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发布,具备生产资质让民营车企名正言顺,从而推动了接下来20年自主品牌的百花齐放。
据统计,目前国内有各种生产资质的车企超过百家,还有北汽新能源、长江汽车、前途汽车、奇瑞新能源、江苏敏安、万向集团、江铃新能源、重庆金康、国能新能源、云度新能源、知豆、速达、合众、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15家车企陆续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。
而代工模式的兴起则始于2018年,工信部发布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》。其中明确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,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。《办法》的出台,正式明确了代工生产的合法地位。
2020年工信部发布了《关于修改